回族獨居老人劉同科謝絕外人進屋,卻把家門鑰匙交給了僅認識3個月的社區工作者;居民蘇秀芳與租住戶馬海利原本素不相識,卻在她處于困境之時,送去關心并施以援手。
這些事情發生在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盈北社區,社區里各民族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用關愛開一把心鎖
“老爺子是位獨居老人,家中常留現金以備不測,他家的門誰也進不去。所以當他把家門鑰匙給我的時候,我覺得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王紅霞說道。
2018年,王紅霞第一次接觸劉同科是為了化解老人與其原來所在村子之間的矛盾糾紛。那一個月,王紅霞每天和網格員去劉同科家拜訪,可少有不挨罵的時候。王紅霞和網格員也不生氣,覺得老人是小孩脾氣,她們陪老人聊天,了解老人生活上的困難,耐心疏導老人的情緒,每次登門還會給老人帶些他喜歡的食物。有一天,老人突發心臟病,要做手術,醫院需要家屬簽同意書,然而,老人僅有一些在外地的遠親。救人要緊,王紅霞果斷地在同意書上簽了字。過往種種,讓老人對社區工作人員打開了心門,還把家門鑰匙交給了王紅霞。
“他最擔心的就是,如果有一天他去世了沒人知道,失了體面,所以他把鑰匙給了我。”王紅霞說,從拿到的鑰匙的那天起,她幾乎每天都要到劉同科家,查看他的身體狀況,給他帶些好吃的。有一次,王紅霞要回娘家,于是提前跟物業公司、社區工作人員、小區居民等交待,看見老人要及時通過微信告訴她。然而,有一天沒有一個人在群里說見到了老人,王紅霞的心七上八下的,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拿著房門鑰匙去了老人家里。她來到老人家里時,老人已離世,根據法醫推算,老人離去的時間不超過5小時。后來,在社區工作者和老人遠親的合力下,老人得到了最后的體面。
微互助傳溫情
“這個女的年紀輕輕的,怎么在撿垃圾?”
去年,興洲雅居小區一位租住戶的表現引起蘇秀芳、王玉梅、屠鳳蓮、哈自萍一眾老姐妹的注意。她們一番打聽后得知,這名女子名叫馬海利,是外地人,一家四口租住在該小區。丈夫在建筑工地打工,馬海利在家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家庭經濟并不富裕,生活常讓馬海利感覺壓力重重,于是在小區撿垃圾補貼家用。
“她真是不容易,我們幫幫她吧。”記不清是誰的提議,幾位老姐妹決定盡己所能地幫助馬海利。在征得同意后,她們把洗干凈的舊衣服送給了馬海利。平日里,她們開展小區義務巡邏過程中撿到的塑料瓶等,也一定會帶回去給馬海利。馬海利忙的時候,幫她帶孩子、替她去學校接孩子也是常有的事兒。在蘇秀芳等人一點一滴的幫助下,馬海利的臉上終于有了笑容。據了解,蘇秀芳和她的老姐妹都是盈北社區秧歌隊的成員,這支成立了十多年的秧歌隊有來自4個民族的50多位成員,大家互幫互助、熱心公益、熱愛文藝,攜手譜寫著最美夕陽紅。
據了解,盈北社區轄區有7856人,其中,滿族、回族、蒙古族、畬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281戶883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77戶123人。盈北社區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區,為讓各族群眾融入、享受城市生活,社區黨委不斷打造“賀蘭山下石榴紅,各族兒女情誼濃”品牌,增強各族群眾的安全感、歸屬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9月,該社區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記者 李陽陽)